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论文_“书从印入”的历史考

来源:荣宝斋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11-10 02:33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 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四 概念界定 第一章 印章与书法的关系 第一节 印章文字与书法的形式分析
文章目录

摘要

ABSTRACT

绪论

一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

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

三 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与创新点

四 概念界定

第一章 印章与书法的关系

第一节 印章文字与书法的形式分析

    一 印章文字与书法之共通性

    二 印章文字之特殊性:介于书法与图案之间

    三 印稿设计:书印互动的实验过程

第二节 历代印论中书印关系的演进

    一 书在印先

    二 驱刀如笔

    三 书从印入,印从书出

    四 印外求印

    五 注重刀石效果——独立审美价值的发现

第二章 清中叶以前“书从印入”现象的历史梳理

第一节 玺印影响文字形态之滥觞——缪篆

第二节 宋元时期的习篆风尚

第三节 明末清初文人篆刻对书法创作的影响

    一 对破体书法的推进

    二 碑学书法的先导

第三章 清中叶至民国“书从印入”的群体研究

第一节 清中叶至民国“书从印入”的现实基础

    一 清代学术与尚古思潮

    二 印章与碑学

    三 篆刻艺术的繁荣

    四 篆刻字书、印谱与出版

第二节 清中叶至民国“书从印入”的图像分析

    一 气韵:纯乎金石,发于笔墨

    二 篆法:缪篆入书,几何构形

    三 刀法:冲切入笔,刀笔相融

    四 章法:顾盼有情,浑如一家

    五 小结

结语

一 本次研究工作的总结

二 后续研究内容的展望

参考文献
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

致谢

文章摘要:文人篆刻发展史上,“书从印入,印从书出”的理论影响深远。对此,人们往往以“印从书出”概而论之,鲜少对“书从印入”有所关注。回顾历史,篆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,同样为书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。尤其在清中叶以降书印风格高度融合之际,书印双方必然相互影响,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。在此背景下,笔者试从“书从印入”的角度对书印关系作进一步探讨。基于对印章文字准图案性特征的揭示、印稿设计作为书印互动关键一环的认识,以及有关书印关系发展脉络的总体把握,笔者发现宋元时期已见篆刻对书法的影响,最早可上溯至秦汉玺印对文字形态(缪篆)的塑造。本文随后以清中叶至民国时期的相关考察为重点,通过对丁敬、蒋仁、邓石如、伊秉绶、陈鸿寿、吴昌硕、黄牧甫、齐白石、王福庵等人的群体研究,认为篆刻在气韵、篆法、刀法与章法四个层面对书法皆有显著影响。在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方面,随时间发展亦有不断加强的趋势。与此同时,“书从印入”的创作意识也逐渐由不自觉走向自觉。笔者提出,“书从印入”不是书法篆刻史上的偶然现象,而是伴随文人篆刻的发展,书印互动日益加强的逻辑必然。

文章关键词:

论文DOI:10.27312/d.cnki.gshsu.2020.000632

论文分类号:J292

文章来源:《荣宝斋》 网址: http://www.rbzzzs.cn/qikandaodu/2021/1110/433.html



上一篇: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_300年老字号探索
下一篇: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论文_美术古籍出版研究初探

荣宝斋投稿 | 荣宝斋编辑部| 荣宝斋版面费 | 荣宝斋论文发表 | 荣宝斋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荣宝斋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